•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数据 >> 正文

闵行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学生就业心态趋于理性

更新时间:2014-6-12     来源: 闵行区统计局

  为及时反映闵行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近期,国家统计局闵行调查队联合闵行区人保局就业促进中心在本区域内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海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的2014届毕业生及其家长中开展了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座谈会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抽取样本444份,其中学生问卷363份,家长问卷81份。调查结果显示,与往年相比,闵行区高校2014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目前有74.9%的调查对象基本落实工作单位。

  一、近三成受访毕业生尚无工作去向,比重近三年最高

  调查显示,截至5月中旬,27.8%的受访者已在签约单位工作;24.5%已签约,但还未正式上班;11.3%已被录用,正在签约程序中;另有11.3%虽已被录用,但本人仍在考虑选择中。合计有74.9%的受访者已有工作去向,25.1%的受访者尚未找到工作。与2013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尚未找到工作的受访者比重增加了12.5%,为近三年最高。据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反映,“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不确定因素,用人单位招聘岗位有所缩减,招聘条件更为严格。从学历情况看,受访者中大专学历的学生有工作去向的为86.2%,本科生为69.9%,研究生为68.5%,而博士生仅为50%。这主要是因为专科生对于薪资待遇的要求较为实际,大多愿意从事一线工作,一些学校定向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此外,受应届毕业生打分落户政策的影响,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正积极寻找加分单位,因此,在5月31日落户材料提交截至日期之前,将会出现一轮签约高峰。从专业情况来看,热门专业,如经济类、工学类等就业情况好于平均水平,而农学类、教育学类、历史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

  二、毕业生对薪资期望普遍较为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大多数期望的薪资(包括奖金、补贴、缴纳四金等全部收入)在4000元以上。从分组情况看,期望在2000元以下的占10.2%;期望在2000-3000元的占4.4%;期望在3000-4000元的占11.0%;期望在4000-6000元的占24.5%。期望在6000-8000元的26.7%;期望在8000元以上的占23.2%。从学历来看,51.2%的大专生期望薪资在3000-6000元之间;65.6%的本科生期望薪资在4000-8000元之间;分别有93.2%的研究生和75.0%的博士生期望薪资在6000元以上。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较为理性1、毕业生求职心态普遍较为积极

  调查显示,有48.5%的受访者在毕业前1年开始为毕业后的出路做准备,26.5%的受访者刚入学就开始进行相关准备,15.4%的受访者提前2年开始做准备,而仅有9.6%的受访者表示未做过相关准备。其中,80.7%的学生有过工作或实习经历, 36.4%的学生参加过注册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证书考试,90.9%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活动,82.3%的学生参加过就业指导并认为此类指导对择业、就业带来一定的帮助。可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毕业生求职心态较为积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寻求更多工作机会。

  2、毕业生择业时更注重薪酬福利及发展前景

  对于就业时考虑的各项因素的重要程度(多选),有71.1%的受访者认为薪酬福利最为重要,70.8%的受访者认为发展前景最重要,后两项依次为发展前景(70.8%)和“与兴趣、性格相符”(41.6%)。此外,分别有27.8%、25.9%和25.6%的受访者将“工作地点”、“户籍”和“企业(单位)文化和工作氛围”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可见,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较为理性和全面,在注重薪酬待遇的同时,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兴趣、性格的匹配程度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因此在职业选择上更为多元化。

  3、近四成毕业生就业首选外企

  由于外资企业薪酬福利水平较高且管理制度灵活开放,在择业时,37.8%的受访者表示将首选外企,比重为近三年最高。其次为国有企业(22.6%)和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22.0%),仅有9.9%的学生首选进入民营或私营企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规范性的优势,成为家长对于子女择业的首选,分别有40.7%和30.9%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进入国企或机关事业单位,而仅有19.8%的家长希望子女进入外企。

  4、受访家长大多尊重子女的择业意愿

  当问及在子女择业问题上以谁的意见为主时,分别有71.6%的受访学生和75.3%的受访家长表示主要由子女本人决定,但仍有近两成学生和家长表示家长的意见对于子女择业起决定性作用。64.2%的家长表示,出于让子女生活的轻松点(50.0%)、为子女长远发展提供经济保障(26.9%)、子女收入可能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开销(21.5%)等原因,在子女毕业后将会继续给予经济支持; 35.8%的家长出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13.8%)或是子女应该自立(86.2%)等原因,在子女毕业后将不会提供经济支持。

  四、仅30.0%的受访学生愿意或曾尝试参加“下基层”、“三支一扶”等促进就业计划

  调查显示,30.0%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或曾尝试参加“下基层”、“三支一扶”等促进就业计划,38.0%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20.9%的受访者表示“实在无法就业时再考虑”,还有11.1%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受访者不愿意参加此类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75.4%)、对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51.4%)、对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不了解(45.7%)、待遇比较差(30.4%)等。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反映,政府相关部门仍需加大对于各类就业计划的政策优惠。例如,本校有两位2012届优秀毕业生参加了“西部志愿者”工作,由于补贴水平较低,学生每月都需要家长寄钱才能勉强维持在当地的基本生活,此外,此类计划对于服务期满后学生的就业去向没有明确的规划,参与学生对于未来返沪就业问题较为担忧。

  五、已签约学生对签约结果满意度较高1、民企和私企吸纳四成毕业生,近八成学生对第一份工作表示满意

  本次调查已签约学生中,有37.4%进入民营或私营企业,21.1%进入外资企业,20.0%进入国有企业,20.0%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另有1.5%进入其他类型企业。当问及对第一份工作的满意度时,27.9%的受访者表示“很满意”,48.4%表示“较满意”,23.2%表示“一般”,而仅有0.5%表示“不满意”。受访者对工作地点、行业或职位的发展前景、专业对口、单位性质满意度较高,分别达84.2%、82.1%、77.9%和76.8%;对解决户籍方面满意度偏低,为53.7%。

  2、专业背景和实习经历为求职成功关键因素

  当问及求职成功关键因素时,选择专业背景和实习经历的人数最多,均达到43.7%,其次是外语水平高(25.8%)、具备相关资格证书(23.7%)以及对收入、待遇等要求合理(21.6%)。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考虑专业对口外,也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重要考察内容。

  六、思考及建议1、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化

  在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各大高校应继续竭力引进名企名校进校园,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机会与选择。此外,建议各高校进一步开拓校外就业市场,在“引进来”的同时,开展“走出去”的活动,带领更多学生走向用人单位,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特点,获得第一手市场需求。

  2、继续加强求职指导,引导毕业生职业定位准确化

  应当进一步强化学生理想教育,明确自身定位和职业目标。特别应鼓励学生到关系国家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调整心态,坚持诚信履约。

  3、完善信息联动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高效及时服务

  针对就业市场复杂化、就业信息多样化等变化趋势,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及时推送最新最全的职位信息、就业资讯、宣讲信息、培训动态,也可帮助学生随时报名定期举办的生涯培训、企业参访、校友分享等活动。

  4、深入展开调研工作,推出切实有效的就业新举措

  有关部门需要继续加强就业研究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典型访谈等形式,收集最新的就业资料,及时把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动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进展,加强对就业工作情况的掌控和研究;建立并完善区域校企合作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为复杂环境下企业招聘、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沟通纽带。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