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要闻 >> 正文

2019年国家科技奖正式揭晓 上海17年来首获特等奖

更新时间:2020-1-10 15:12:08     来源: 人民网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上海市共有52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9%,连续4年获奖比例超过15%,连续18年获奖比例超过10%。52项获奖项目中,上海市牵头完成26项,占上海获奖项目总量的50%。

开放创新活力,上海科创策源能力持续提升

从奖种和获奖等级上看,凸显创新“高度”和“难度”的高等级奖项较多。2019年上海在高等级奖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上则持续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既展现出上海的科创策源能力持续提升,也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创新的活力。

52项获奖项目中,特等奖1项(全国共3项),一等奖7项(占全国的26.9%),二等奖42项。其中,上海牵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这是2002年以来上海市牵头项目首次获得特等奖。

从学科领域、完成单位、完成人情况看,上海依然表现出较为综合的创新实力,高校牵头多但企业特别是民企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跨区域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高水平创新合作日益成为常态。

相比2018年,2019年企业参与完成的通用获奖项目数量明显增多,民企和国企均增加3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作为前三完成单位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从3家增加到6家,增长一倍;国有企业数量从5家增加到8家,也有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本市企业积极整合利用全国优势创新资源的活力和能力。

从年龄上来看,本市21项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年龄不超过45岁的有3位,如师咏勇40岁、彭慧胜43岁、杜文莉45岁,占比14.3%;介于46~55岁之间的有11位,占比52.4%;56~65岁有6位,占比28.6%;大于66岁的1位,占比4.8%。累计来看,中青年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分奖项来看,上海市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9.25岁;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3岁;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6.5岁。

“十年磨一剑” 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

上海聚焦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计划,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上海市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取得重大进展,创新亮点频现,在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复旦大学汤善健独立完成的《随机控制与非线性滤波的数学理论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近10年来上海首次获得数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奖,也是2019年上海所有获奖项目中唯一由一人独立完成的获奖项目。

科技创新关注百姓“衣食住行”,旨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公众普遍关注的生命健康、医疗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保障百姓身体健康、便捷百姓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同济大学周彩存牵头,联合西安、浙江、重庆、江苏区域的医院或公司共同完成的《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成功研发出两种辅助诊断分子标志物,可将早期肺癌诊断阳性预测值从69.0%提高至95.0%。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是获奖成果的普遍规律,也是科研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通用项目,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8.1年、8.3年和11.4年。其中,“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持续20余年,“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持续18年。

成果增加的背后,离不开科技体制的完善。2019年3月,上海科改“25条”正式落地,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让真正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