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财经新闻 >> 正文

只争朝夕快马加鞭建科创中心 张江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

更新时间:2015-3-9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总书记的这番话,令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

  根据计划,今年市委“一号课题”将在5月形成完整方案。目前,参与课题研究的各单位经过前期调研,已有许多初步成果。大家表示,将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进一步以问题为导向,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探索寻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方法,形成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消除科技创新“孤岛现象”

  “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总书记的讲话,让上海科学院副院长、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石谦十分感慨。

  石谦说,产业链和创新链有不同的规律,前者追求快速复制,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而后者追求原创性,只争第一不做第二,对复制缺乏兴趣。如何把这两个“链”结合起来?应以产业为牵引,使创新链有效地部署到产业链中,产生协同效应。如果这方面工作不到位,就会出现“孤岛现象”——科研成果无法进入产业链,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孤岛”。

  上海产研院推出了“创新伙伴计划”。所有项目,都是上海产研院与企业共同商讨、反复提炼后确立的,体现以产业为牵引的导向。立项后,上海产研院与企业各选出一批研发人员,组成合作团队,开展项目攻关。石谦说,“我们要推动的不是传统的科研项目,而是市场化项目,创新成果要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市场价值。”

  上海产研院已开展数十个“创新伙伴计划”合作项目,“3D打印应用”就是其中之一。该院围绕企业、医院等3D打印用户的需求,搭建平台,与企业合作研发设备,并组织高校专家研发新型3D打印材料,使之与设备相匹配。如今,高校的材料研究成果已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张江全面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总书记的讲话,令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感到振奋。星期天,他和同事们都在加班研究市委“一号课题”的分课题,其中就包括“张江示范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

  曹振全表示,课题制订的政策方案,将使更多国际一流人才愿意来张江发展,同时让更多本土人才拥有国际影响力。这套正在起草完善的方案,拟提出13类政策创新建议,包括:简化人才引进审批手续、技术移民制度试点、加大力度的股权激励试点、人才创办企业资助、产学研机构人才双向流动试点等。

  据透露,为了集聚高端国际人才,张江示范区将重点引进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争取先行先试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选择条件成熟的园区建立离岸创业基地,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提供平台。张江还计划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点,依托国际猎头公司,面向全球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

  为了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张江示范区正在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领衔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的国际合作,对转化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所需的中试、试制和示范性应用给予资助。

  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园区管理人才也不可或缺。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正在制订园区建设管理人才的海外培训计划,将与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著名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遴选懂外语、高素质、有潜力的园区管理骨干和公共管理人才到境外培训和挂职锻炼,提升园区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根据“两步走”时间表,从2015年至2017年,张江示范区将初步建立和理顺国际人才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全面启动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的各项措施;从2018年至2020年,将基本建成国际人才试验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人才战略高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脚步更急迫

  “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应更加积极,做出应有贡献”,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金力说。目前,复旦拟针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启动一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如:面向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网络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高集成移动智能终端芯片,可穿戴、智能家居芯片和信息安全芯片等关键技术,实现新型、特殊器件在高端、专用领域的开发应用;建立面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下一代大规模应用的特色工艺,确立国内领先工艺研发和生产水平。

  对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否则创新可能成为无本之木。金力指出,纵观全球已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都有一所或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创新驱动力之一,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也更加急迫。

  采访中,多位高校教授表示,在立足自身创新的基础上,大学可以更好地汇聚海内外创新资源。如上海交大与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承担“超大城市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案”项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建“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发中心”;何志明院士课题组获得美国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正式立项;“生物代谢与发育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建设论证……与世界各国开展实质性重大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和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放大上海的城市创新影响力。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