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社会新闻 >> 正文

每个人在战“疫”中都有任务,只是角色不同

更新时间:2020-2-5 16:16:53     来源: 上观新闻

上海市疾控中心的一块白板上贴满了党员们的心声,展现出他们在这场战“疫”中的无畏和奉献精神。

回顾H7N9禽流感“上海之战”,吴凡记得,当时很忙,也发了不少研究成果。对于这次疾控相关部门开展的科学研究遭遇某些质疑,这位“疾控女侠”有些忍不住想说几句。

“在我们行业内部,管这叫‘应急研究’。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是,如果没有这些科研,没有这些第一时间找出的关键问题,形成对应策略和具体措施,疫情的‘战线’可能会拖得更长。所以,疾控部门在这个时候一定是要做研究的。”吴凡进而说到第二个观点,“要明白,这类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一定是要为控制疫情服务,解决现场发现的问题,而绝不是科学家个人的兴趣导向,这点要明确。”

吴凡告诉记者,针对此次疫情,上海很快就启动了“应急研究”,疾控人员、医学专家等都参与其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

就在记者采访的这个下午,吴凡还要参与一个“应急研究”的讨论。“我们已经有研究成果应用于此次防控工作,比如科学模型的建立、大数据的预判,我们一边防控一边发现有大量轻症患者,就得赶紧采取措施,走在疫情发展的前面。”吴凡语速很快。

在市级专家组里,专家讨论时也频频迸发着“火药味”。用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话说,“会有debate(辩论)”。吴凡也不回避“争执”,她笑言这是“科学的争执,对事不对人”。

“专家都是基于不同研究背景与工作经历走到一起的,在科学图景没有完全浮现之前,大家看到的都是自己这一块的片段,看到的是现象。那么本质在哪里?探究本质的过程就需要讨论乃至辩论,这个过程就是把大家看到的片段拼起来。争论得越多,我们是不是距离全貌更近些?”吴凡说,每次大家都会达成一些共识,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好的理论,但现实难以实现,理论必须结合实际。

千百年来的医学进展何尝不是如此,在观点的交锋中、在动态的发现—否定—发现中,在理论与现实的夹缝中,得出科学的结论与认识的进步。

结束记者的专访,吴凡还要参加一个专家咨询会,讨论防控立法的相关议程。在此期间她接到两通“电话任务”:一通是市教委来电,讨论学校防控要点;一通是全国政协来电,她是全国政协委员,所在界别希望她在此前提交的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里,将此次疫情防控经验及时总结出来,以此推动全国的进展。

就在如此紧凑的行程表里,吴凡还要接受另一家媒体的采访。都说她是有名的“媒体友好型”专家,而其实这是在牺牲她自己的休息时间。“只要有时间,我愿意接受采访,因为我认为通过媒体可以让更多老百姓知道这件事。老百姓需要知道,这不仅仅是知情权,更重要的是,知道政府、专家、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防控节奏,大家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配合、如何配合。”吴凡强调,“每个人在防疫中都是有任务的,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

结束采访,12时58分,吴凡还没有吃上一口饭。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寒假。去年,吴凡履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从征战几十年的疾控系统进入教育系统。没想到,第一个寒假还是天天上班,天天回到曾经的单位——上海市疾控中心“上班”。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