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大江东:七年映千场,上海红色真实版“无问西东”超燃

更新时间:2018-1-25 10:35:32     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光影交织,老上海旧式石库门的兴业路76号,早年的一段历史影像让后人看到中共一大会址的原本模样。那群“只问初心,不问西东”的年轻人,他们真的来过!一个多小时的放映,淮海中路街道150位党员聚精会神,“党的创始人活生生出现在眼前,震撼!”党员李英忍不住为上海这支公益播映队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之后,这支公益播映队更接到雪片般的点映订单。大江东工作室的东妹好奇:何方神圣竟手握如此珍贵的中共早期影像资料?七年居然放映千场,这也太燃了?

尘封的光影宝库终见天日,让上海人激动了

宝藏守护者——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乐建强

刷卡后,库门缓缓推开,一个个档案柜像等候检阅的列兵。乐建强慢慢摇开铁柜,从一排排书架上,小心翼翼抽出一盒影带,仔细查看……时间仿佛冻结在那些曾经久远的时代影像里。

这是一座特殊宝库,收藏了海量的影像资料。这个宝库如今的守护者、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乐建强深感责任重大,说起来更如数家珍。

成立于1984年的上海音像资料馆,收藏了上海从1898年至今的新闻纪录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素材以及各类节目资料多达10万多盘。其中“上海百年音像史志”独具魅力,拍摄于1949年前的影像资料尤为珍贵。

2011年,他们采集到中共早期领导人珍贵影像填补党史空白,辛亥主题的珍贵影像让人们称叹;2012年,采集到延安抗战时期珍贵影像引发媒体关注,独家披露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珍贵历史影像,独家发布“一·二八”淞沪抗战珍贵影像,发现中共党章神秘守护者……

这样的“珍宝”曾大部分深藏不露,直到2006年,一次公益播映服务的策划,才让它们见了天日。

上海音像资料馆收藏了海量的影像资料

“2006年,‘影视万象’项目启动,通过主题策划,从丰富的影像资源中选取内容,每周一次为社会提供公益播映服务。”上海音像资料馆媒资产品部主任、公益播映队负责人蒋春柳记忆犹新。

2006年始,资料馆围绕上海历史、文化史、民俗史做播映和展览。2011年更依托珍藏的红色资源,推出“红色足迹”系列。十九大后,特别推出《伟大的开端——珍贵影像中的中共一大》,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上海诞生”。播映至今,反响热烈,平均2-3天一场,遍及高校、社区、军营和图书馆,创造了“七年映千场”的奇迹! 

“红色足迹” 只问敢勇不问西东

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陈独秀(前排左一)和瞿秋白(后排左一)

世界各国有很多关于中共历史时期的影像……乐建强透露,馆内有一个特别小组,全球寻找宝贝,和全球30多家影像机构建立了合作。“寻宝”不易,每段影像背后都有一个曲折故事。

2011年,建党90周年,上海电视台为《1921点亮中国》收集资料。北京一位党史专家提到,在俄罗斯某个资料库,有段早期影像,好像有陈独秀、王尽美、瞿秋白、刘仁静等一批建党初期重要领导人。“那可是1922年的影像,不光是建党影像史上的重要突破,也算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突破呢!”

采集人员去北京拜访专家后,随即远赴俄罗斯,在众多档案机构沙里淘金,最终将这段珍贵影像采回。

一大代表邓恩铭珍贵影像(正中)

为考证,放映时,工作人员特意将每个人用高光圈出,放大后与标清照比对。“陈独秀这里头发很少,蛮明显;而王尽美有点分不清楚,头发很长,但标准照是板刷头。”蒋春柳记得,当时工作人员带着照片四处寻找他的儿子求证。

王尽美牺牲时很年轻,辗转找到他的儿子,儿子却说也没见过他。王尽美耳朵很大,在当地有个绰号叫“王大耳朵”,再加上资料记载,当时他确实去了俄罗斯。在诸多党史专家帮助下,最终确定:其中两段影像摄于1922年初远东劳动人民代表大会和1922年底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期间——党史影像中发现人物最多、影响年代最早的巨大突破出现了!

乐建强形容影像采集如同真像大海捞针。先要查询哪些影像机构存有中国或上海的资料,再联系、采集、考证、用历史资料佐证。“有没有这件事?谁拍的?素材真实吗?”年代久远,印证难度可想而知。

最近放映的电影《无问西东》,激发了观众对家国情怀的思考。而“红色足迹”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家国大义,理想情怀,中国有那样一群年轻人,在最好的年华,面临最残酷的选择,用热血和生命证明,这样的人生才掷地有声。

在金山图书馆,“中共一大”的历史黑白影像,让现场气氛热烈,金山区文广局党委副书记张磊说,“深切体会到第一代共产党人是怎样筚路蓝缕、白手起家……”

成功圈粉 让宝藏“活”起来

播映队深入社区为居民讲解党史

“哇,不光是人,感觉一大会址的桌子椅子杯子都活了!”在淮海路街道社区播映《伟大的开端——珍贵影像中的中共一大》,蒋春柳有点担忧,一群年轻人在“一大”会址所在街道讲“一大”,本地阿姨爷叔有兴趣吗?谁知,一个多小时播映没人离场。

这支播映队,主力军竟都是80后、90后。

“一年放一百场,差不多三天一场。”2014年加入播映队的段承敏,年轻而腼腆,已讲解了300多场。

无声默片为何会“火”成这样?

有观众提问“党章相关的影像能不能有一些补充?”“这些一大代表,像李大钊在日本,像朱德在德国,还有不少在法国留学。是不是他们家里本身都很有钱?”

段承敏回答,“当时国内不准印刷进步书刊,朱德他们跑到马克思家乡才能看到《共产党宣言》。出国是勤工俭学,并非家境特别富有。”小段从容作答。

蒋春柳说:“没有一定知识储备,没底气站上台。”队员们有学文学编导的,有学档案的,并没有专门学党史的,但他们都在自学。馆内也会请专家辅导。每一次播映后,他们都收集现场反馈,再反复确认,补充新的线索。

一次开播前,段承敏坐在后排做准备,前排一位老阿姨说:“唉,这个标题电视上天天看到,没啥新花样。”而结束后她却跑来问,有没有DVD盘,她想再看一遍,和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呢!

中老年人被成功圈粉,如何让年轻人也成为粉丝?

2017年金山图书馆播映,段承敏特意找了很多共产党人的年轻趣闻。

“邓小平少年在法国勤工俭学。马克思主义小组学习时,有次改善生活,买了很有名的羊角面包。70年代他去参加联合国会议,专门跑到那家买了面包带回国,给曾并肩作战的同志。”这份情义,一下子就感染了年轻听众。

文艺、小清新、有亲和力、严谨……播映队的年轻人风格各异。

七年映千场 只为一个更好的回答

观众多是上班族,社区活动常安排周末;很多播映点设在郊区——休息日加班,远距离作战,对播映队都是家常便饭。

2017年夏天,高温40多度,车上空调坏了,队员们几乎热得脱水,不停地喝水,坚持赶到青浦练塘。播映员特地增加了一段原籍青浦的陈云故事,生动贴近,被练塘镇政府作为一节特殊党课,获得了高度认可。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能够更好回答,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馆长乐建强道出播映初衷。

集体点映,观看、互动,为这些珍贵影像赋予了庄严的仪式感。很多党员看到红色影像都会心潮澎湃。

“最早对上海印象,就像30年代上海的老歌曲,歌舞升平加时尚而已。”段承敏这个年龄段,其实对上海红色历史并不了解。随着对党史深入了解,段承敏发现,上海有着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海派文化似乎是蓝色的,我却觉得,上海更是红色的!”

“‘红色足迹’系列,《伟大的开端》放映最多。一大代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关键历史时刻不同的人生选择,有助于年轻人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蒋春柳认为,黑白胶片中,那些手无雨铁的年轻书生,甘为理想赴死,那种影像的感染力,非一般党课所能达到。

“‘小确幸’可以有;但大方向上更要有值得奋斗的事业和信仰。将大目标和小确幸融合在一起。”段承敏说。

进入小组之前,播映队这批年轻人无一党员。如今都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王颖萱成为第一个新党员。

“红色足迹”,就是一部真实版的《无问西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大会址、南湖讲话精神,宣传好一大建党精神,我们还将重磅推出《不忘初心——中国共产人的精神家园》,包括一大会址各个时期的历史影像”。乐建强认定,公益播映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项事业。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