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舞蹈活化石”跳进都市剧院

更新时间:2018-5-7 11:09:20     来源: 解放日报

南丰跳傩、奉贤滚灯、鼓子秧歌、蚌埠花鼓灯、羌族羊皮鼓舞、朝鲜族农乐舞……“上海之春”参演项目“民族瑰宝·舞之传承”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前晚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舞蹈节目轮流登场,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难得一见的非遗舞蹈集中展演不仅带给观众惊喜,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者、研究者、教育者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昨天,他们齐聚上海文艺会堂,在中国传统舞蹈发展论坛上探讨传统舞蹈的过去和未来。

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原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提出,目前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共有113项,占总数的9.1%。然而,过去20年间,许多传统舞蹈形式正在飞速消亡。上个世纪90年代调查统计出的2100个传统舞蹈项目,如今已经消失了853个,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三分之二的舞蹈项目全部消失。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展演上,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表演的《我和爷爷踩高跷》广受好评。作品将海阳大秧歌的动作和“踩高跷”的舞蹈技艺,揉于学龄前幼儿舞蹈动作中。《我和爷爷踩高跷》的编创者是原烟台市群艺馆馆长张荫松,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付出了60年的心血。他说,60年还不够,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注重传承还要注重传播

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侧重传承,尽力呈现原汁原味的非遗传统舞蹈,下半场则更多的是运用非遗传统舞蹈的元素进行创作,展现传统舞蹈的当代发展。比如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带来的《跳魁星》就得到了不少专家的好评。作品在传统的“魁星点斗”基础上进行浓缩提炼,既呈现了浓郁的民俗特色,又带来更丰富的艺术享受。

展演上,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反排苗族木鼓舞《一抹红》和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南丰跳傩《开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提到,中国传统舞蹈不仅要注重传承,也要注重传播。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在乡野,也可以在城市,可以在剧场,也可以在室外广场。最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这些古老的传统舞蹈从哪里来,未来可以往哪里去。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