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基层党建也可以很“艺术”  浦兴街道有张“文化名片”

更新时间:2018-9-29 14:14:39     来源: 不详

  

  浦兴路街道家门口文化艺术季开幕。

  东方网记者桑怡9月28日报道:一部前无古人的方言情景剧,一本百姓身边的党建工作簿。国庆节前夕,一出由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百姓”演员合力排演的“大戏”正在上演。舞台上,苏北话、无锡话、宁波话、浦东话,还有“洋泾浜”的上海话夹杂在一起,让观众倍感亲切,笑声不断;舞台下,基层党建工作如火如荼开展,顺利走进社区、走进居民身边。十年来,“大爱剧社”把党建生活融入艺术作品,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党建的新路。

  

  《幸福的家门口》现场表演。

  把党建工作“演出来”更精彩

  从2009年至今,浦东新区浦兴街道“大爱剧社”用滑稽戏结合话剧的形式,排演了7部原创作品,每一部都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每一部都离不开基层党建工作。由于语言风趣幽默、说理简明扼要,这些作品都深受居民观众喜爱。走进第十个年头,“大爱剧社”排演的这组方言情景系列剧《情满人家》迎来了最新作品《幸福的家门口》。

  

  “大爱剧社”全体演职人员。

  十年来,该系列作品巡演了将近70场,其中的“百姓”演员们收获了忠实的“粉丝”,可谓叫好又叫座。但要说起这部戏的起源,恐怕还要用“来之不易”形容。

  剧中的主要演员卫治众,当年还在居民区负责党建工作,为了把“文明公约”带进社区,老卫决定搞个创新,以小品演出的形式,把公约内容编成小故事,演给居民看。可方案报上去,却没有迟迟没有回音。就在老卫感到“心凉”之时,街道主任让老卫去找一个人——上海青艺滑稽剧团的孙中伟。孙中伟不仅有舞台经验,还善于剧本创作、导演调度、训练演员。有了专业编导指点,这些“零基础”的演员越发认真起来。于是,“大爱剧社”从9个党员开始组建起来,大家慢慢学表演、天天磨演技,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十几位“身经百战”演员的“知名剧社”。

  戏越排越多,剧本内容题材也再三拓展,从文明公约到社区志愿者,从拆违到廉政,从法律进社区到破解物业难题,林林总总却始终紧扣“基层党建”时事话题。与此同时,街道党工委时时关心、处处把关,融入剧社。比如,今天下午首演的《幸福的家门口》中,涉及党建的专业台词,是由街道副主任汪爱明反复修改、最终核定的。街道、区里的负责文化宣传的同志看了戏,还主动做起了该剧的“啦啦队”,帮忙宣传推广。街道、居民、专业人员这种组合模式,形成了良性互动,让整部戏“活”了起来。

  擦亮基层党建的“文化名片”

  看“大爱剧社”演出,像看一出“草根”演员的成长史,也像看一本家庭生活记录簿。“大爱剧社”的演员没有一个专业人士,有的是退休职工,有的是刚工作的大学生;有的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的是孩子在海外留学的父亲;大家在这个“剧社”一起工作,好比一个大家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处处发挥党员的优秀作风。

  老卫是其中的“资深”演员,从第一部戏至今已经演了七部。“第一次上台,手抖。”老卫坦言,从一开始紧张不已到如今从容应对,全要归功于导演、编剧孙中伟的指导。“他要求高”,老卫说,孙中伟一直以专业演员的标准“要求”他们,“踢一个凳子,我练了几个小时,回家天天试,凳子也踢坏好几个”。和老卫一样,90后的倪瓴骐新进“大爱剧社”不久,演出时紧张到手心发凉,但剧团的“老演员”们一起帮助他克服困难,让他寻找到了演出的乐趣。

  为了帮助居民“变身”演员,孙中伟放弃休息、放弃收入更高的其他工作邀约,一心一意扎根在剧社。更难得的是,除了当好导演,孙中伟还要负责原创剧本。为此,他下街道采风,一待就是两个月,力求把故事做到最真实、最贴近生活。“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做老百姓身边的剧,把党建思想传递到最基层。”在孙中伟看来,这个幸福的时代来之不易,能通过文化作品传递这一信息,让居民通过轻松幽默的直观感知,感受到党的基层工作细微之处,就足够了。

  戏越磨越好,爱看的人也越来越多,“大爱剧社”俨然成了浦兴街道一张闪闪发亮的“文化名片”。他们走出浦兴,走向了整个浦东,陆家嘴、上港、南码头,到处都是演员们的“粉丝”。正如老卫说的:“说居民的话、演居民的事,居民必然爱看”。这几部戏不仅叫座,还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小区居民的陋习改了,垃圾分类、遛狗文明,小区的环境好了,花坛多了、乱停车少了。用孙中伟的话说,这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

  正如剧中所演的,社区服务就在“家门口”,浦兴街道的文化服务也在“家门口”。剧中演员,也是浦兴街道资产管理中心的张黎明说,未来,他们希望能把这些“有灵魂”的剧带到上海的各个角落。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