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不断突破!坚守海派重彩文脉的“石库门先生”有了新创意

更新时间:2018-10-26 9:52:57     来源: 东方网

  走在哈瓦那的街头,目光所及处房瓦小巷无不带着靓丽的色彩,李守白回忆着自己的绘画生涯,决定作出改变。今年夏天,当海派重彩画家李守白从古巴回国后,他便决定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中“试水”新作品。 

  新突破:跨界

  “石库门先生”是业内认可李守白作品所给他的雅号,很显然,这个名号符合李守白作品的特点。“题材永远离不开上海特色的市井生活、海派文化。”李守白自己也十分认同这个定义。

  从建筑到人物,从时尚到文化,李守白的作品总是附着浓浓的上海情结。“守白艺术”所在的田子坊,亦是上海石库门文化的代表,与李守白的画风完美契合。可以说,是上海和石库门养育了李守白,他也以独特的方式,回馈这份“养育之恩”。

  这些年来,李守白始终坚持“讲上海故事、发上海之声”,从石库门房子到旗袍的演变,从合家欢生活到上海的巷弄,李守白创作题材囊括上海的“衣食住行”。他用厚重的色彩,明亮的笔法,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上海故事。在一张张上海生活画跃然纸上之时,李守白奠定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海派重彩画收获广泛好评。

  怎么突破原来的自己,让作品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这个问题萦绕在李守白心头,想要重新出发,对于已经凭借海派重彩画,并在上海文创圈闯出一番名堂的艺术家来说,并非易事。今年年初,对于“改变”,李守白便有了灵感,夏天的古巴之行,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与解读海派文化类似,李守白在游历时除了喜欢逛艺术博物馆,还愿意“贴”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在哈瓦那,我看到普通人的家庭,虽然经济条件一般,但生活中极富艺术气息。一种本质的、不受外来影响的艺术特质毫无断层的被保留下来,展现出一种与现代文明高度契合的艺术气息。”从哈瓦那回国,李守白改变了绘画风格也更换了绘画工具,潜心创作。

  李守白说,今年是他第15次参加上海艺博会了,这次他决定“玩一回跨界”。李守白将这次参展主题定为“渐变”,预示着转变与新生。

  仍坚守:基因

  在外行人看来,这种转变是一眼就能辨析,甚至是大胆的。李守白以往极具细腻的工笔绘图风格被简约与现代所取代。“做减法”,李守白这样描绘这种改变。因此,此次参展作品大多以鲜艳明亮的色块勾勒,忽略了人物、细节的描绘,更多地以块面结合的意境取胜。从颜色、技法、思想到认知高度,这些转变将李守白的作品推往一个全新境界。

  而李守白自己认为,在“改变”之中,依然还有一些他不变的坚守。简单来说,就是“基因”没变。“海派题材没有变,想用最简单的海派文化发出最响亮的中国文化之音,这份初心没变。”于是李守白的新作多了一份海派+现代的融合感。

  其实,李守白还在求学时,便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中国文化的故事讲好,传播到海外。绘画,是最为简单的表达方式。一幢老房子,添些桌椅板凳,案板上放着鸡鸭鱼肉,楼上的孩子正往窗外探头。“这就是一幅上海图表,全世界都能看图解题,了解中国、了解上海。”

  于是,到底是用宣纸、还是用油画布、用水彩、水粉,还是丙烯颜料,写实还是写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改变的是外在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文化核心内涵。

  再出发:传承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守白艺术”已经应邀参与了十五届上海艺博会,从最初的朦胧懵懂到如今收获颇丰。究其根本,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艺术家,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推广,铸就饱含心血的一幅幅作品。即便走过15年,李守白还在坚持求新求变。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巅峰期的艺术家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李守白的海派重彩画已然成为上海绘画界的一枚符号、一个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艺术家仍然愿意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追求更深远的文化层次,这中间自然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传承和传播海派文化,是李守白一生不变的追求。

  李守白作为一名本土艺术家,本身就肩负着传承海派文化、文脉的重任,同时他还是海派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人,两种艺术形式并重,让他更加深谙文化传承的意义。

  承上启下,李守白也愿意让年轻人发挥特长,帮他们搭建平台。在这次艺博会上,他将带着弟子的作品一起参展。李守白说,他自己也是通过上海艺博会的平台,一点点获得认可、一步步提升自己,才走到今天。这份传承应该延续下去。

  此次“重新出发”是李守白的自我挑战,也是“守白艺术”的一次实验。前期,一些当代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艺术经纪人对李守白的这次“突破”进行品鉴,大家都十分看好,相信海派+现代的这次“渐变”创举也能在艺博会上大放异彩。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