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落幕 上演7个剧种8部作品

更新时间:2018-12-18 10:41:00     来源: 解放日报

原标题: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落幕

图片说明:实验越剧《再生·缘》吸引观众纷纷拿起相机。祖忠人摄

  “我们努力推进小剧场戏曲节成为全国戏曲人才与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给青年戏曲人舞台实践的机会,帮助戏曲艺术开拓本体,大胆创新。”4年来,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共收到11个剧种126部剧目,上演35台风格各异的作品,体现出多剧种、多题材、多风格、多形式、多格局的发展趋势。在近日落幕的2018第四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上,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透露,明年准备推动小剧场戏曲节走出去。

  今年共有京剧、昆剧、越剧、淮剧、瓯剧、黄梅戏、梨园戏等7个剧种8部作品入选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表示,“小剧场戏曲节推动戏曲风尚革新、焕发古老艺术生气,吸引青年观众。”

  成年轻戏曲人实验基地

  “‘怪怪’内容用‘乖乖’形式,‘乖乖’内容用‘怪怪’形式。”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这样概括今年小剧场内容与形式的反差。当内容颠覆传统经典时,创作团队往往选用克制的表现手段;而内容是传统故事延伸时,表现手法跨界融合、台词引入网络用语等不胜枚举。梨园戏《陈仲子》用简约克制的手法刻画“迂腐而又荒诞”的仕子陈仲子的形象。来自浙江温州的瓯剧《伤抉》改编自兰陵王故事。江苏南京越剧团《僧繇》主创多为90后,用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讲述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不忘初心”故事。《新乌盆记》是京淮合演的跨界剧目,剧中演员跨老生、丑、青衣三个行当演绎不同的角色。在中国戏曲协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看来,小剧场投入少、效果佳,给年轻戏曲人找到了一块实验的基地。

  实验越剧《再生·缘》从观众熟悉的戏曲角色孟丽君视角进行再创作,对现代女性的自身命运和价值观进行探讨。新编京剧《青丝恨2018》尝试用倒叙手法,重新解构敫桂英与王魁的故事,探讨的不再是负心汉该受到何等惩罚,而是反思一切因何而起,又因何导致了结局。

  扎实的剧本决定成败

  “当主创人员有了理念、追求、梦想之后,通过一个扎实的故事和剧本,去实现梦想和追求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术委员会主任李莉建议创作者们要更重视剧本。她的想法与上海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不谋而合。马博敏直言,“剧本的成熟度是一个大问题,不能剧本还没有完全到位,就搬上小剧场的舞台。”在她看来,小剧场必须讲究剧本,同时清醒地意识到为谁而作,提高剧目存活度,不做剧场一日游。上海剧协副主席沈伟民建议,小剧场题材可以不拘泥传统,年轻的创作团队多关注现实题材,“内容是现实的,但是呈现的方式可以是戏曲传统手段。”

  小剧场概念最早来自话剧。胡晓军强调,在发挥小剧场创作、观演优势同时,要避免重蹈话剧覆辙,“中国话剧进入小剧场后,一开始是思想、艺术、形式的实验,但没过多少年,就很快被解压、放松的娱乐题材占领,异化为或清新、或油腻小资文化。小剧场戏曲要避开这种取向。”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