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文化新闻 >> 正文

王胜利:形神兼备,相映成辉

更新时间:2019-4-4 9:42:49     来源: 互联网

文 王玉莹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登峰造极的玉雕作品,无不是工艺与工意的集大成者。从良渚的玉琮到妇好墓中的玉人,再到清朝的玉山子大禹治水图,这些作品无不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高的工艺水平,同时也从中体现出华夏民族璀璨工意的文化含义。

玉雕作品不仅具有极为高超的工艺水准,还应该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想象的空间。相信每位玉雕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感受,这也让广东设雕印象传玉雕工作室创始人、中国玉雕大工匠王胜利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中华文明5000年以来,就有玉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作为当代玉雕匠人,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民族玉雕文化传承下去,更要努力将工艺和工意二者相结合,将玉雕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而王胜利始终在探索如何在展现极致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有工必有意的作品,在展示中华玉文化符号时能够做到形神兼备。

如琢如磨,玉品乃人品

目前,玉雕创作进入了一种对工艺极致化要求的状态,创作者们将精力放在追求更高的玉雕工艺上,不断挑战着工艺维度的极限——在玉雕作品中展示数种、甚至数十种精湛的玉雕工艺,专注于细节的雕刻。然而,这些精益求精的作品,虽然工艺超群,但过程却繁复,工艺十分复杂,这样的作品往往少了些灵动之气和文化内涵。进入消费市场后,消费者多只是在惊叹其技艺高超、价格不菲,却忽视了一件作品本该具有的文化灵性和思想性的本质。

琢磨璞玉,美玉出焉。艺术创作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文化氛围、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乃至从事某种艺术创作所用的特殊工具等等,都是艺术创作赖以实现和发展的条件。谈到自己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时,王胜利悠然地说:“艺术创作的动因根基要归为艺术家表达的心志、抒发的感情,以及对作品的高度责任心和自我的艺术追求。而在文化层面,如何做到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如何提高玉雕者的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如何实现玉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玉文化的‘走出去’等,都是如今玉雕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王胜利始终追求精益求精的技艺和更高的艺术境界。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这里除了有信仰和追求、有苦有乐、有孤独和苦闷,更有着孜孜不倦的匠心独具和创新精神。天才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在艺术层次而言,人品的高下,是决定其创作格调高下的关键。北宋郭若虚说得好:“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回归传统,工意显精髓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当玉雕作品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工艺极致化的时候,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因此,玉雕作品应该回归传统,玉雕工作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玉雕作品的文化性和思想性的展示上。作品在保持精湛技艺的基础上,降低对繁复工艺的追求,而更多地追求工意,即玉雕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能让人不断揣摩的意境,给消费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乐趣。

做了几十年的玉雕,我们的根到底在哪里?王胜利认为,翡翠乃玉中之王,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玉雕真正的根基。毫无疑问,中国是玉器之国,玉器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王胜利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翡翠玉雕的精神内核,无疑是一次文化回归。

闲暇时刻,王胜利除了品茶之外,喜欢研究儒家入世的道理,探究道家处世的哲学。他在书海中,寻访诸子百家,探寻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不断思考,沉淀感悟。他在阅读中,与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交流,他相信,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建立文化的信仰,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能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他坚持在创作中赋予美玉以文化,“这样的作品可以让人心意相通,少些功利,多些淡然处世的从容”。他执着于形式和内涵的统一,心无旁骛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玉雕中国风。

王胜利说,作为中国玉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更高的文化修养与涵养。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实践与岁月的锤炼。文化修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我们认识、理解、创造玉雕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依托玉雕作品作为载体,只有提高了文化修养,气质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自己的创作才有了思想的源泉与灵魂,面对每一块玉料,都能够赋予它生命,与文化相融,这样的创作才能够得心应手。王胜利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所想注入到玉雕作品之中,让自己雕刻的作品有了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文化展现,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对自己思想灵魂的诠释。

在王胜利看来,目前玉雕市场并不繁荣,消费者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作为玉雕匠人应该去弘扬传播中国玉雕文化精髓,还应该用作品去呈现中华文化中丰富的典故与内涵,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更好的流传。追求极致工艺的玉雕作品固然是一种方向,但如果缺失了文化的精华,并不利于玉雕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同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追求。与其大开大合地展示繁复的工艺,不如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尽量简化,用工意去赋予玉雕作品更多的文化含义,将玉雕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经过多年在玉雕艺术领域的坚守,2018年5月,王胜利经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专家组审核,正式被录入到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人才库。对于王胜利来说,以后的玉雕之路还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学道酬苦、业道酬精、人道酬诚、艺道酬心”,这是王胜利常说的话,他也时刻以此提醒自己初心的坚守是永恒的丰碑。

王胜利认为,每一位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匠人都应该去思考,去改变,不忘初心,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创新,不仅要展示高超的技艺,更要赋予作品更高的文化内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之下者谓之器。在玉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中,既要有文化修养的提升,也要有技术层面的创新。要发扬工匠精神、用心坚守,这是责任,也是情怀与使命。因此,工艺与工意,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才能成辉!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